最近,英国广播公司(BBC)在中国变成了“黑与红”。
第一,编造新疆的虚假报道恶意引导国际舆论,被中国媒体的“子镜头”造谣;他还主动封杀了中国媒体,并收到了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禁止其在除夕夜零点登陆中国的“大礼包”;后来因为《阴间过滤器》再次丑化、抹黑武汉的抗疫成就,让中国观众陷入了一个现状。春节期间被高调微博热搜公开鞭打。
大家喊完之后,BBC完全放开了自己,开始做反智报道。2月18日,它的报告声称“中国当局多年来一直在实施天气控制项目.中国的人工降雨和降雪显示了控制天气的雄心,并引起了邻国的关注。”
2021年2月9日,广西省赣州市气象部门开展人工增雨作业
2020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推进人工影响天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设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5年,形成组织完善、服务优良、保障有力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体系。人工增雨(雪)作业影响面积超过550万平方公里,人工防雹作业保护面积超过58万平方公里。到2035年,中国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技术和服务能力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的人工降雨(雪)目标吓坏了BBC。媒体担心地声称,受人工增雨影响的面积达到550万平方公里,这意味着覆盖了中国近60%的面积。"在地区紧张的背景下,印度和其他邻国肯定会感到害怕."。
很明显很多国家都在使用人工降雨(雪)技术,为什么中国要用它来威胁印度?BBC的脑回路可谓“清气”——
它首先回顾了九年义务教育,并试图普及人工降雨的原则。比如告诉大家,中国使用了一种叫做“播云”的方法,这种方法包括将碘化银等物质撒入云中,使其产生降水,并强调“这是一种改变天气的技术”。
然后BBC说,中国的人工降雨技术不仅“影响印度夏季风”,还“偷取周边国家的降雨”。
根据国务院《意见》,推广人工影响天气将服务于农业生产,支持防灾减灾救灾,帮助生态文明建设,保障重大活动。在提高作战能力方面,我们将探索大型无人机等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的新方式方法。据新华社报道,在《意见》的指导下,1月6日,国内首架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甘霖-1型人工影响天气无人机在甘肃金昌进行了首次成功飞行。
BBC专门提到了这一发展,并声称中国在这项技术上投入巨资,随着地缘政治争端的加剧,加剧了周边国家的担忧。“人们担心的一个问题是,这项技术是否会对印度的夏季风产生影响。”
气象学家张铭瑛告诉长安街省长(微信ID: Capitalnews)季风是大气环流的结果,是大气环流的一部分,受太阳辐射、纬度、地球自转、地形等多种因素影响,仅靠目前的人工动力不可能改变整个大气环流,从而影响季风。
所谓“邻国偷雨”更是杞人忧天。张明英说,人工降雨(雪)统称为人工影响天气。目前这项技术还处于实验阶段,不具备控制天气的能力。从专业角度来说,称之为人工增雨更为准确。人工增雨的前提是该地区具备自然降雨条件。如果一个地区没有雨,我们就没有“无中生有”的水平。
在BBC的Twitter评论区,网友显然无法理解这种反智逻辑。有人开玩笑说“人工降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