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香港《国家安全法》于2020年6月30日生效,有效应对了2019年震撼香港的骚乱,维护了香港的社会稳定,有效防止了今后其他暴力活动的发生。
英国广播公司(BBC)这个老牌媒体机构是否以客观公正著称,为公众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他们提出的香港国家安全立法是什么?真相是什么?
第一,埋坑设陷阱玩文字游戏
新闻视频是BBC 7月1日在YouTube上发布的报道。视频引用香港《苹果日报》创始人黎智英的话说,这条法律为香港敲响了丧钟;英国广播公司称阿利为“民主活动家”。相比之下,该节目采访了一位名叫林琳的女性,她也是唯一支持国家安全法的受访者。英国广播公司授予她“亲北京立法委员”的称号。两个称谓看似不动声色,实则带有明显的倾向性,故意影响受访者的可信度。
第二,“27”比“53”更广泛?
BBC在YouTube上发布的另一篇新闻报道题为“中国因引入香港国家安全法而受到广泛谴责”。视频介绍称,“在全国人大投票决定对香港实施新的国家安全法后,中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这项立法是对去年民主抗议的回应,在那次抗议中,公民可能面临终身监禁。为此,(英国)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称中国的举动是一个严重和令人担忧的事态发展。”
在视频中,林郑月娥于2020年6月30日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会议上发言。当英国代表27个政府抨击香港国家安全法时,古巴代表53个政府支持新法。27到53,国际社会的广泛谴责从何而来?这项法律不是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支持吗?或者将标题改为“新法受到以前香港主权国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广泛谴责”。
第三,屏幕选择避开重物,偏框是BBC
在以自己的方式解释了中国的立法程序后,记者试图重塑观众对2019年香港骚乱的记忆。在这个视频中,你可以看到骚乱的场景,比如雾霾、火焰、警察与示威者的对峙、示威者投掷物品、在路障和雨伞的保护下行进。但观众看不到的是,示威者拉弓射箭,放火烧校园,甚至放火烧老人.
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其与香港相关的报道中忽略了暴徒的暴行,指责“香港警方的暴力执法导致了越来越多的暴力抗议”。众所周知,最初的和平示威演变成了暴乱,暴力活动越来越严重。许多香港居民担心自己的安全。将示威描述为“积极分子”和警察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地会令人困惑。真正的祸根在于那些支持或鼓吹香港独立思想的人,他们与外国势力勾结,在香港策划无序行动。这些人才是新国家安全法的主要目标。BBC操纵图片、图片等视觉语言误导观众。他们故意选择性地使用新闻图片,这使得这项法律显得过于严格和没有必要。这是BBC报道的目的吗?这样的报道客观性如何?
第四,标题有节奏
当然,并不是所有西方媒体的报道都有偏见,但也有一些客观报道,分析公正合理。可惜这样的报道少之又少,淹没在主流意识形态报道的洪流中。为什么这么说?看数据。我们与一家数据分析公司合作,研究了三家西方媒体机构对香港国家安全法的报道。
我们决定以BBC、《卫报》、《纽约时报》的报道为例,因为这些媒体是“粉碎标题党”节目的“老朋友”,也因为他们的影响力很大。我们要求数据公司搜索上述三家媒体机构2020年6月1日至12月6日发表的相关文章,分析标题中的高频词。分析共涵盖490份报告,数据中省略了国名。以下是我们的发现:
示威游行和示威者被三家媒体广泛报道。在众多称谓中,“示威”、“积极分子”比“警察”出现的频率更高。在许多标题中,“示威者”一词与“逮捕”一词联系在一起。比如《卫报》报道“香港示威:随着香港国家安全法的实施,近400人被捕,英国为香港居民开通入籍渠道”。
“积极分子”和“民主人士”这两个词足以表明该报道具有西方媒体的属性。但是,在很多反对暴力的人眼里,他们是暴徒或者暴力罪犯。
这些报道的新闻标题往往包含黎智英、川普、黄之峰等名字。但是中国大陆人的名字很少出现,一般都叫“中国”或者“北京”。支持国家安全法的阵营中几乎没有人能在这三家媒体上登上头条。
这些发现意味着什么?一些看似客观均衡的所谓权威媒体报道,其实有经不起推敲的细节,耐人寻味。
BBC,《卫报》和《纽约时报》不见了
新闻事件的另一面。例证和数据分析揭露的只是冰山一角,外媒对中国和中国人民进行了大量歪曲报道,也许西方媒体认为这样的报道会吸引到更多受众。然而提供客观真实的报道,是负责任的媒体机构肩负的使命。强烈呼吁所有媒体人思考:良心媒体应该怎么做?我们该如何更好地呈现新闻,让公众不仅仅从形式上看到各方的观点,更能获得客观真实的报道?请放下剧本,报道事实与真相。
这是一个被媒体环绕的世界。透过不同媒体的视角,读者和观众们看到的也是不一样的香港。是抗争与光荣,还是暴力与不堪?
当媒体的报道变成舞台上的表演,“舆论暴徒”化装成“新闻良心”,事实被小丑玩弄,真相被戾气扭曲,最后真正受到伤害的,是香港人民。
此前报道:
亮态度!BBC被逐出中国市场889亿中资也撤出英国
本月初,英国意外宣布,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在英的广播许可被撤销,随后数小时内,CGTN在英国被迫停播;结合此前“CGTN在美国被迫注册为 外国代理人 ”一事,可以看出,英国此举是在追随美国的脚步。英国再一次设限的举动显然将进一步伤害双方经贸合作,而如今,该国也面临着中国市场的“对等反击”。
据中国新闻网2月14日报道,北京时间牛年初一0时0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布不允许英国广播公司(BBC)世界新闻台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对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请不予受理,原因是BBC多次发布有关中国的不实报道,频频通过毫无底线的手段进行抹黑和污蔑;按照我国代表人士的说法,“BBC被逐出中国广播电视市场,是咎由自取”。
对于中国市场的措施,BBC团队随后发布了一份声明,声称拒绝接受中国对其“制造假新闻、饱含意识形态偏见”的批评,并强调自己是一个“不偏不倚、全球最值得信任的国际新闻机构”。但此番言论却遭到多国网民的集体群嘲。
有几位英国网民称BBC根本没资格自称“客观公正”,其长期偏向保守党;有部分英国网民也表示,“中国这次干得漂亮!”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BBC接到“逐客令”,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国对英国此前极端措施的回应。本月5日,CGTN的落地许可已被英国政府的吊销,而伦敦正是CGTN三个主要海外办事地点之一,并且CGTN还在英国雇用了数百名记者和工作人员。此次中国市场的措施,也向全球亮明态度:对中企的无理限制终将反噬自身。
实际上,除了新闻媒体方面,在华为5G、中企投资等诸多问题上,英国也多次做出针对性举动,“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意味也越发明显。世邦魏理仕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8月,中国内地投资者尚未在英国收购任何商业地产,为2011年以来的首次。不仅如此,2020年中国对英投资金额仅为23亿英镑,较上一年锐减99亿英镑(约889亿元人民币)。
来自中国市场的投资资金出现“断流”现象,这势必也将影响到英国诸多项目的进展。比如,中英曾达成一项协定,将伦敦废弃河岸的地块(约212.45市亩)改造成繁华金融中心,但在2020年8月,这个项目的一期工程(约150亿元人民币)却因资金问题宣告“搁浅”。
中资大规模撤离的背后,英国经济其实早已不堪重负——2020年经济将创下自1709年以来最严重的衰退;有业内人士就分析,“脱欧”给英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给英国带来了“独立”的身份,即该国将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英国目前正急于寻求外部经贸合作,其中就包括着重发力与中国市场的经贸关系。
美媒文章也曾指出,面对经济难题的英国更需要发掘新的机遇,结交更多的朋友;但显然,英国当前的种种针对性表现已影响到中英的经贸关系,这种“自断后路”的举动只会让该国经济更加如履薄冰。
另据报道:
中国初一处罚BBC BBC反应来了 英美政府反应更大
北京时间牛年初一0时0分,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对BBC出手,宣布不允许BBC世界新闻台继续在中国境内落地,对其新一年度落地申请不予受理。此后,收到罚单的BBC做出了回应。
据法新社消息,当地时间11日,BBC回应称,对中方的举动表示“失望”。一名BBC女发言人说,“BBC是世界上最值得信赖的国际新闻广播机构,它公正、不偏不倚地报道世界各地的新闻。”
根据国家广电总局网站消息,经调查,就是自称“不偏不倚报道世界各地新闻”的BBC,其世界新闻台涉华报道有关内容严重违反《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境外卫星电视频道落地管理办法》有关规定,违反新闻应当真实、公正的要求,损害中国国家利益,破坏中国民族团结。
在中方罚单公布前,BBC用“阴间滤镜”拍摄武汉等做法,正被中国网友尽情嘲笑。
而不但BBC不知错,英国政府11日也配合BBC对中国横加指责。英国外交大臣多米尼克·拉布宣称,中国的做法是“对媒体自由的无法接受的限制”。美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则声称:“我们完全谴责中国封禁BBC新闻的决定。”
不过,与英美政府反应不同,有网友认为中国此举对中国人有好处
“对中国人有好处,他们不需要听任何英国的宣传。”
有网友提醒,是英国先封禁的中国国有媒体
“你为什么不告诉人们,是英国先禁的中国国有媒体,然后中国才禁英国的国有媒体。像往常一样,这是英国挑起来的。”
“英国人封禁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时,世界各国的反应是:哦,好吧。中国还以颜色之后,世界各国却炸了锅。”
“英国也封禁了福克斯新闻、今日俄罗斯、韩国CGNTV电视台 所以英国这是在自食其果。”
相关专家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认为,国家广电总局处罚BBC发出一个清晰信号:中国不接受假新闻。而BBC对华的造谣是西方一些“反华势力”对华舆论战、超限战的一部分,让BBC无法落地只是反制行动之一,但并不是唯一或最后的行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